top of page

線上課程推薦-漢字的科學與素養(科學場)

Updated: Jul 14, 2021

最近參加了由Anne老師主講的線上講座漢字的科學與素養」(科學場),過程中,她主要以腦科學、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談漢字教學,希望讓與會老師未來設計漢字教學活動或是選用漢字教學資源的時候,可以更加「科學」!




時長兩小時的講座,有很多很棒的內容,而其中「排除干擾」和「促發效應」兩點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


排除干擾


對我們的大腦來說,干擾項越多,所需的處理時間就越長,舉例來說,當一個不具華語教學背景的臺灣成人看到一本有正體、簡體、漢語拼音、注音符號和英文翻譯並陳的華語教材時,他的大腦一時間可能無法處理全部的資訊,所以會自動進行「排除干擾」這件事,因此,他最先注意到的應該會是正體字,接著才是其他的項目。


應用在漢字教學上,如果你看到兩張字卡,分別是紅色寫的「黃」字和黃色寫的「紅」字,請問你會先連結到顏色還是文字?你會先說出「紅、黃」還是「黃、紅」呢?如果從減低學習者認知負擔的角度出發,用紅色寫「紅」字、用黃色寫「黃」字,讓字形和字義可以正確結合才會是比較好的做法。


促發效應


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係指受到一種刺激時,會影響到另一個刺激的反應

​ 沒看懂上面的說明沒關係,請參考下方的實例說明XD

就以多數臺灣人都學過的「遊子吟」來說,如果給了第一句「慈母手中線」,然後問你第二句是什麼,我想不少人都可以很快地說出「遊子身上衣」,但如果我問的是最後一句,你的反應速度可能就會稍慢,甚至得把整首詩都背完才可以說出來,原因就在於「慈母手中線」促發了「遊子身上衣」,但「慈母手中線」卻無法直接促發「報得三春暉」。



應用在漢字教學上,「部首」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像是字形相像的「他」和「她」,就經常用「人」部和「女」部來區別字義。

以上是我聽了講座後,再加上一些自己的詮釋所寫出的內容,若想聽一手的分享,建議直接報名講座喔~ (有錄影檔可購買!)



後記:漢字教學活動五花八門,如果想要重新檢視、去蕪存菁,Anne老師分享的幾個大原則應該會很好用~


--- END ---

延伸閱讀:




註:如果您有志成為一位「華語教師」,且想進一步了解其中的眉眉角角,歡迎到【預約制・諮詢服務】申請一對一的諮詢服務唷! ​

46 views
bottom of page